Vibe Coding 时代的开发者:如何跟 ChatGPT 5.1 一起写代码,而不是被替代
你有没有这种体验:IDE 里一行代码都没敲,任务已经“完成 80%”;
结果线上一挂,leader 问是谁写的,你看着屏幕沉默不语:
“不能说完全不是我写的,只能说大部分不是我写的。”
欢迎来到 Vibe Coding 时代。
键盘声越来越少,prompt 越来越长,Bug 依然如约而至。
这篇文章不聊“AI 会不会抢程序员饭碗”这种宏大问题,只聊一件更现实的事:
既然 ChatGPT 5.1 已经坐在你工位上了,你怎么跟它一起干活,
让它加班,让你下班,而不是反过来。
一、先说清楚:什么是 Vibe Coding?
Vibe Coding 这玩意,本质上就一句话:
“我不想在语法细节里打转,我只想描述我要什么,然后看着 AI 把代码敲出来。”
再配上:
- 一点 Lofi 音乐
- 一块超宽屏
- 两盏氛围灯
- 一杯装在马克杯里的某种液体(咖啡 / 茶 / 功能饮料 / 柠檬水都行)
你就拥有了社交媒体意义上的——“认真写代码的一天”。
技术视角下,它其实是三件事叠加:
- 自然语言建模:用中文 / 英文描述需求、约束、边界条件
- AI 代码生成:ChatGPT 5.1 / Copilot / 其他 LLM 把它翻译成代码
- 人类审计与重构:你来决定哪些能用,哪些必须砍掉重写
如果你只做前两步,不做第三步,那不叫 Vibe Coding,叫 Vibe Gambling。
二、最常见的翻车现场:不是 AI 太蠢,是你太相信它
聊怎么用之前,先看几个大家普遍遇到的坑。读着读着,如果你觉得“怎么这么眼熟”,说明你已经深度体验过了。
1. “看起来很对,就是跑不起来”
典型现象:
- 本地一跑,能过 happy path;
- 真上测试环境,一堆边界条件全炸;
- 出了问题往下翻代码,发现一半逻辑你压根没细看过。
原因很简单:
- 传统开发是:“写代码 → 自己理解”;
- Vibe Coding 很容易变成:“AI 生成 → 大致扫一眼 → 直接 copy”。
人类天生不擅长做“只看结果不看过程”的审计工作,尤其是几百行一坨的时候。
2. 调试体验:像在给陌生人免费加班
以前 debug 是在跟“过去的自己”对话:
“我当时为什么这么写?哦原来是为了 xxx。”
现在 debug 更像在翻别人 GitHub 仓库:
- 命名风格和你完全不一样
- 错误处理哲学跟你团队约定完全相反
- 日志要么没有,要么一股“教学示例味”
你不是不会 debug,你只是不认识这个写代码的人——而那个人叫 ChatGPT。
3. Demo 非常丝滑,上生产惨不忍睹
Vibe Coding 特别擅长:
- 写 demo
- 录视频
- 写博客里的代码片段
但线上服务需要的是:
- 可观测性(日志、指标、Trace 一条龙)
- 一致的错误处理策略
- 性能与资源使用的边界
这些东西,ChatGPT 5.1 不是写不出来,而是——你不提醒,它也不会主动上心。
三、重新分工:你当导演和架构师,ChatGPT 5.1 当高级工具人
想跟 5.1 长期和平共处,核心是换一套身份认知:
别把自己当“写代码的人”,而是当“组织智能的人”。
听起来有点玄?直接给一套可以明天就试的工作流。
1. 先别让它写代码,先让它“打草稿”
无论是 Go / PHP / TypeScript,都可以这样来:
写清楚上下文和约束,包括但不限于:
- 项目结构(单体 / 微服务 / Monorepo)
- 错误处理约定(是否统一 wrap、是否用统一中间件处理)
- 日志方案(用什么库、日志级别、字段规范)
然后对 5.1 说:
“先别写实现,先帮我列:模块切分 / 结构体设计 / 接口定义 / 错误类型设计。”你做的事只有一件:
在这个“结构草稿”上疯狂批注:- 这里太复杂了,拆简单点
- 这里要考虑幂等
- 这里需要预留熔断 / 重试
- 这里未来可能会拆成独立服务
这一步的思路是:
让 5.1 把你脑子里的想法拉成“白板草图”,而不是直接生成 500 行成品。
2. 按模块生成,而不是“一口气全写完”
等结构你认可之后,再按模块下指令:
- “现在只实现
UserRepository,要求:……” - “帮我写这部分的单元测试,覆盖这几种失败场景……”
- “把错误处理统一改成我们项目里的风格:wrapped error + 统一中间件……”
每次生成代码,都让 5.1 带上:
- 简单的注释
- 失败路径的处理
- 一小段“自我审查”,例如:
- 这段代码有哪些潜在风险?
- 如果把并发量放大 10 倍会怎样?
- 哪些地方最可能出 bug?
你要做的,不是盯着每一行语法,而是看:
- 结构有没有踩你团队的禁区
- 有没有一看就不舒服的地方(抽象过度 / 分层过细 / 命名别扭)
3. 最关键的一步:让 5.1 给自己挑刺
这一步很多人压根没用过,但效果非常好:
“请你用严苛 code review 的标准,审查一下你刚才写的这段代码,从
- 可读性
- 性能
- 错误处理
- 日志 & 可观测性
这四个方面指出问题,并给出更好的版本。”
你会发现:同一个 5.1,认真起来和敷衍的时候,代码完全不是一个水平。
你的工作变成:
- 在两版之间做 trade-off
- 决定是“稍微复杂但是健壮”,还是“简单一点但可接受”
四、我会不会被“更会用 5.1 的人”替代?
坦白讲,会有一部分人被替代,但不是因为 5.1,而是因为:
他既不会写好代码,也不会用好 5.1。
我们可以把开发者粗暴地分成三种:
1. 只会手写代码,但拒绝用 AI 的
- 优点:基本功扎实
- 缺点:产出速度会被彻底碾压
- 未来角色:可能会在“极端可靠领域”继续有需求(内核、安全、极高性能场景),但数量有限
2. 只会写 prompt,不懂工程和架构的
- 优点:前期看起来产能很高
- 缺点:项目一大就会崩盘,Bug / 技债 / 运维压力全找上门
- 未来角色:会被下一代工具替代,因为任何人都能写“差不多的 prompt”
3. 既懂工程,又会 orchestrate AI 的
他们会做的事包括:
- 能把需求拆成合理的模块和边界
- 知道哪些适合交给 5.1,哪些必须自己写
- 知道如何审计 5.1 的输出,让它为你的架构服务
未来,这些人更像是“放大器”:
- 一个人可以顶过去三五个纯手工开发的产出
- 他们不是在跟 AI 竞争,而是在用 AI 放大自己的判断力
你想成为哪一类,大概率是可以自己选的。
五、在 Vibe Coding 时代,怎么保住“硬功夫”?
既然我们承认要和 5.1 合作,那“别被替代”就不是靠拒绝使用,而是靠:
在 AI 极擅长的地方借力,在 AI 不擅长的地方补位。
换句话说:该让它做的让它做,该你硬上的别躲。
给你几个简单可执行的习惯:
1. 每周保持一段“纯手写时间”
不用太长,30–60 分钟就行。
可以做这些事:
- 手写一个常见数据结构 / 算法
- 重构一段老代码,不借助 AI,让自己重新走一遍决策路径
- 为现有项目写一份“设计说明书”或 README 的架构部分
这段时间的目标不是“提高效率”,而是给大脑做力量训练。
2. 每次用 5.1,都让它“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写”
比如:
- “请用架构师角度解释一下,你为什么这样划分模块?”
- “如果改用事件驱动 / CQRS / 另一种模式,会发生什么变化?”
- “这段实现里,哪部分最脆弱,最值得写测试?”
你会得到一段“教材式解释”。
这段解释,比那几百行代码更值钱。
3. 故意跟它“唱反调”一两次
当 5.1 给你一个方案时,主动问:
- “给我一个完全相反风格的实现,比如从 OOP 改成偏函数式风格。”
- “如果我不允许使用某个第三方库,你会怎么改?”
你会开始学会 比较方案,而不是被第一个答案牵着走。
慢慢地,你会发现自己在做的,其实已经是架构设计而不是简单“写代码”。
六、别忘了:安全、可观测性和规范,依然是你的锅
无论 5.1 写了多少代码,有三件事永远写在你名字上:
- 安全:有没有把 token 写在代码里,有没有做输入校验
- 可观测性:出了问题你追不追得到
- 团队规范:代码风格、错误处理、日志标准
给一套“最小自查清单”,你可以直接贴进项目里:
- 所有外部调用:
- 是否有超时与重试策略?
- 失败时是否打点 / 记日志?
- 错误处理:
- 是否统一 wrap / 分类?
- 是否会在边界层(HTTP / RPC)归一化?
- 日志:
- 是否包含 trace id / request id?
- 是否避免在日志里打出敏感信息?
你完全可以让 5.1 来帮你写这张清单、甚至自动检查一遍代码,
但勾不勾选,是你的责任。
七、Vibe Coding 时代,最好的位置在哪里?
如果把软件开发流程粗暴拆开,大致是这样:
需求 → 架构 & 设计 → 编码 & 测试 → 部署 & 监控 → 运营 & 迭代
Vibe Coding 和 ChatGPT 5.1,目前最厉害的是这几个环节:
- 编码:大量样板代码、胶水代码、CRUD
- 测试:生成测试用例、mock、简单集成测试脚手架
- 文档:接口文档、使用说明、CHANGELOG 草稿
而最不容易被替代的是:
- 需求拆解: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
- 架构折中:在复杂度 / 性能 / 成本 / 上线时间之间做平衡
- 工程规范与团队文化:
同样的 AI 工具,在你手上和别人手上,产物差距会非常大
所以,这篇文章真正想说的一句话是:
别再纠结“会不会写代码会被替代”,
把精力放在“如何更好地组织智能”——包括你自己和 ChatGPT 5.1。
八、小结:明天就可以尝试的 3 个小实验
如果你看到这里,可以试试下面三件小事:
实验 1:只让 5.1 画草图
找一个你准备写的新功能,禁止它直接写实现,只让它列:
- 模块划分
- 接口定义
- 数据结构设计
- 错误类型设计
你在上面批注,感受一下自己从“码农”变成“导演”的过程。
实验 2:请 5.1 做一次“严厉的 code reviewer”
把你最近写的(或它写的)一段核心代码扔给它,让它从:
- 可读性
- 性能
- 错误处理
- 日志 & 可观测性
这四个维度挑刺并重写一版。你只做一件事:
挑你喜欢的部分 merge 回项目。
实验 3: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“使用说明”
用自然语言写下:
- 你希望项目里的错误处理长什么样
- 你接受 / 不接受哪些快捷方式
- 哪些“为了赶上线的妥协”,未来必须还债
然后把这封“说明书”交给 ChatGPT 5.1,让它以后都按这个标准来生成代码。
当你开始这样用 ChatGPT 5.1 的时候,你就已经从:
- “担心被替代的那一拨人”,
缓缓走向:
- “把 AI 当成增幅器的那一拨人”。
Vibe 可以继续,Coding 也要硬。
能一起弹琴的,才配一起 Vibe。

